近日,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意见》指出,改革职称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统一要求。
职称评定改革该脱钩的是旧机制:新华每日电讯
3月26日,全国职称外语考试,不知道考生闻听到消息,作何感想?英语计算机不作统一要求,不等于立马脱钩,但起码说明,脱钩之路迈出关键一步。
对于不少评职称的人来说,外语和计算机所苦,可谓久矣。比如知名作家铁流,为评副高职称所扰,原因就是外语和计算机考试连考12年未过。一个堪称著作等身早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成名的作家,别说正高(一级作家),连副高(二级作家)都评不上,实在有些说不过去。
职称是对一个人专业能力的评判,而不是考核其外语和计算机水平。职称外语考试,无形中催生了“考试经济”,形成了庞大的灰色利益链。
如今,考试不作统一要求,呼应了民意,提振了民心。但是,我们所要思考的并不能仅仅限于职称外语和计算机考试,而应该是职称本身。
近年来,人们对职称评定形容为“就像是一块抹着蜜糖的鸡肋”。虽是鸡肋,但不敢言弃,没有职称,晋升成奢望,工资乃至教学资格有时都保不住。
职称评定中出现的种种乱象,说明改革力度不能减。有人感叹:“你要去学与你工作关系不大的外语,去写那些垃圾论文,去和平时要好的同事争指标……”而由此滋生的论文造假、行贿受贿等乱象,也不在少数。
一个真正有专业水平的人才,在评职称时不得不打通各个环节,他能专心做好研究吗?
改革意见提出,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可以预见,论文在人才评价机制中的比重将降低。职称评定,该脱钩的不止外语,还应该包括论文发表,以及陈旧的评选机制等等。
“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多出一批人才。”关键是解除人才身上的束缚,给他们开放的舞台;纠正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位”倾向,防止简单套用党政领导干部管理办法管理专业人才。
以职称改革激活人才资源 京华时报“21世纪最宝贵的是什么?”“人才!”《天下无贼》中的这句台词,深入人心。这个意见中,刷屏度最高的一个点,可能就是“外语和计算机考试不作统一要求”了。虽只是一个看似不大的变革,折射出的却是整个人才管理和发展体制机制的理念之变。在很多地方,评职称的“程序正义”,只是体现在一些死板的程序、过时的规定上。外语和计算机考试,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它并不是对每个岗位、每个人都那么重要,更何况,这样的考试还存在“对年轻人来讲太容易、对年纪大的来讲太难”的问题。这条引来关注的规定背后,是让整个职称评定制度更为灵活。在很多单位,职称评定可说是一件“天大的事”。高级职称评定的竞争之激烈,不经历难以想象。这些年来,屡屡爆出“为评职称1400名教师被‘克隆’期刊所骗”“大学副教授因未评上职称殴打评委”“职称评委在宾馆开房专为收钱”等新闻,既让人看到“评职称”一事的乱象,也让人看到“职称”一词的含金量。其实,《意见》中,比外语和计算机考试有料的内容,要多得多。比如“合理界定和下放职称评审权限”,是要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事业单位自主评审,简化了职称评审工作,让评审更能对接岗位需求。而对准入类和水平类职业资格的不同改革路径,清理减少前者、“市场化、社会化”后者,都是为了打掉不合理的门槛限制,把能力水平的评定放在一个更公正、更开放的平台上。《意见》还是提纲挈领性质的。再往大了说,职称制度改革,只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一部分。最终的目的,是给各类人才一个明确的“信号”——只要有能力、有水平,不管是职称也好待遇也好,都不是问题。也是要给市场和管理者一个明确的“导向”——人才可以自由流动,市场可以配置人才资源,人才的价值需要充分发挥出来。
北京为高端领军人才直接参评高级工程师(教授级)职称开通了快速通道,相当于把过去逐级“爬楼梯”的职称评审晋升模式变为一步到位的“坐电梯”。并首次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职称,这个高级职称相当于高校里面的“教授级”。
联系方式:0515- 83271735 13182189808
QQ:398089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