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于心,简于形,十余年论文发表经验,做优质的服务!论文发表就在华文期刊网!

快速导航 Fast navigation

论文发表

华文期刊网专注论文发表十余年,与国内数千家期刊杂志社有合作关系,独家内部绿色通道快速发表论文
省级期刊审稿1-3天,1-3个月发表
国家级期刊审稿1-3天,1-3个月发表
大学学报7-15天审稿,2-6个月发表
核心期刊2天-1个月审稿,1-6个月发表
服务热线:13182189808
论文发表:
发表咨询:
快速发表:
加急发表:
在线编辑:

评审职称

2016年社交媒体趋势:平台决定谁能被听见

本文由清华大学爱泼斯坦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授权网易新闻学院独家发布,文章选自哈佛大学尼曼新闻实验室与清华大学爱泼斯坦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合作发布的《2016年新闻业预测》系列报告。
社交新闻采集的新黎明

作者:阿拉斯戴尔-雷德(Alastair Reid),First Draft News总编辑
在2016年,新闻机构应该对社交媒体上的新闻采集工作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资源,要和他们对新闻产出的投入力度相当。
当今社交媒体用户数量和移动设备数量已经超过了全球总人口数,新闻事件发生时基本都有人拿着智能手机在现场,而那时记者可能还没听说这个事件。虽然互联网强大,却也无法弥补人自身的缺陷,网络上大量的虚假信息给新闻机构带来了一个独特的问题。
当事件发生时,记者如何联系到现场的目击者?如何证实成百上千的说辞、图片和视频?如何接近那些在现场性命攸关的人?如何找到素材的原始上传者并避免版权纠纷?如何应对虚假信息的扩散?记者们如何在做到这些的同时仍旧保持竞争力?
通常来说,这些问题大多落在社交媒体编辑们的肩上。编辑们就像舵手,在波涛汹涌的网络和社群之海中为其新闻机构的数字产品之船掌舵。虽然一些针对这一航行的地图和指南针陆续出现,但如果甲板上没有更多训练有素的人手,航程将会充满艰辛。
2015年,几乎每条主要新闻事件都有目击者新闻的介入。在2016年,新闻机构应该对社交媒体上的新闻采集工作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资源,要和他们对新闻产出的投入力度相当。不少媒体和记者对社交媒体新闻已经掌握纯熟,但由于这个问题刚兴起不久,业内大部分人还在努力追赶这一变化,而追赶的代价也开始显现。
2015年10月,俄勒冈州一所社区大学发生大规模枪击案,一名目击者发了一条推特叙述现场混论场景,多家媒体记者争先恐后在该推文下留言请求采访。这次混乱无序的媒体行为引发上百名推特用户的强烈反对,当时只是在履行工作职责的记者们饱受非议,除了“乘人之危”、“龌龊卑鄙”、“令人作呕”这些词之外,网友们还用了更多难登大雅之堂的词攻击他们。参与这次对话的网友们在未来都可能成为信源,那些记者们遭受的事对很多人而言历历在目,而当初那名目击者从没作出任何回应。
媒体经常被虚假信息和骗局所蒙骗,或者把重新包装过的信息错当成新闻。当这些信息让媒体应声出动后,大多数读者和用户都难辨真相。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媒体引用的一个加州圣伯纳迪诺枪击案的目击者后来被发现是个骗子;《查理周刊》事件后巴黎民众走上街头的照片被当做巴黎恐怖袭击的后续事件图片在网络上传播;美国综合性论坛“4chan”把几家广播媒体耍的团团转,令其错报了两名俄勒冈州社区大学枪击案嫌疑人;俄罗斯飞机在土耳其境内被击落的证据是一张失事飞机的旧图。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些情境下,读者和用户看到的信息和媒体看到的无异,如果社交媒体上的新闻采集工作做得不到位,基于用户参与和社群的新闻产出端就会付出代价。
随着即时通讯应用WhatsApp(如今有近十亿用户)等个人通讯网的崛起,新闻事件发生时,目击者新闻将在个人间更加广泛地传播。目击者越来越明白什么是有新闻价值的内容,这让媒体更难找寻、证实和使用社交网络上的内容。伦敦地铁持刀伤人事件的一段视频引发了一条“兄弟,你不是穆斯林”的热门话题,在WhatsApp上传播之后只引起了一部分公众的关注,该视频的版权所有者到现在也没有找到。
英国广播公司(BBC)、社交媒体通讯社Storyful、社交媒体新闻聚合网站Reportedly、嗡嗡喂(Buzzfeed)等已开始在社交媒体上搜寻优质报道,以信任、尊重和支持等理念为基础,采用传统新闻报道方式进行报道。
这些新闻的基本理念并没有变。每家新闻机构都有报道重大新闻事件、提供有价值的公众服务的记者和编辑团队。但是,由于技术进步过快,我们的能力还无法应对技术的更迭。如果目击者新闻的发掘和证实的问题不解决,新闻机构、受众和记者之间的关系只会受到损害。
——————————
平台决定谁能被听见

作者:安嘉丽-穆兰妮(Anjali Mullany),《Fast Company》杂志电子版的编辑。《Fast Company》为与《财富》和《商业周刊》齐名的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商业杂志之一。
美国呼声最高的共和党参选人特朗普呼吁,将穆斯林排除在美国的边界之外。他的声音能够被听到,而你的却不能,这意味着什么呢?这种现象又会演化成什么呢?它会影响选举吗?
你们很有可能知晓,共和党呼声最高的参选人唐纳德·特朗普最近建议,穆斯林应该暂时被禁止进入美国。在这个国家,那种言论并不是非法的——我们受到第一修正案的保护,这条修正案能够保障我们自由发言的权利,并且给任何我们可能相信是正确或明智的人以说话的机会。
但是,脸书是一个私人公司,并且它保留了规制、审查任何在脸书的平台上发表的不符合它社区规范的观点的权利。用户能够标出他们认为应该删除的信息,然后脸书的负责内容管理的工作人员将会带着疑问审查这个帖子,理论上说,他们会根据脸书的指导方针来评估它。
我说的是“理论上”,是因为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范。当特朗普上传他自己提出穆斯林应该暂时被禁止进入美国的视频时,有些人向脸书投诉,认为这个帖子是有冒犯性的。经过评估,除开其他因素,这个帖子从严格来说的确破坏了脸书“禁止基于种族、宗教等等因素的宣扬暴力、排斥和隔离的言论”的内部社区规范。
我和我的同事们用自己的账号分享了他的视频,并且同时还更新了状态,表明我们支持特朗普的言论。接着我们举报了对方的帖子,脸书删除了他们。但是,特朗普的帖子还在。
当脸书被问及这种前后矛盾的做法时,他们说这是因为他们尊重健康的政治话语——即使这个信息是脸书自己的CEO都并不赞同的。对于脸书留下特朗普的帖子,一种愤世嫉俗的的解释是,脸书想成为大人物带着自己的故事直接与世界取得联系的地方,因此他们这样做完全合乎情理,他们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围堵传统媒体,同时让自己的平台更加活跃——审查名人似乎不利于鼓励其他名人加入,不是吗?更不必说脸书刚刚被开辟成为政治宣传的新阵地。
但是这些都只是我的推测;我并没有内部人士的消息能够让我对脸书的动机得出必然的结论。(尽管我对于社交网络在处理特朗普的帖子、在线骚扰事件以及各种繁杂的事情中的艰难处境深表同情。你应该如何保护言论自由,同时又处理人们的厌恶呢?如果你不让最贪得无厌的用户说话,你如何留住你的用户呢?如果他们被性别主义者或者种族主义者赶下了平台,你该如何留住他们呢?扎克伯格有可能在删除了特朗普的视频以后,不使得共和党候选人看起来更受迫害了并且在他的支持者眼中变得更勇敢了吗?)
我能说的就是:无论人们如何支配,社交平台逐渐拥有决定什么能够被听到、什么不被听到的力量。毕竟,脸书每天有9.68亿个单独用户访问,而你的网站没有这么大的访问量。这不仅仅恰好是一个现象——尽管脸书的新闻流(NewsFeed)功能用算法设计瞄准特定用户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但是这个趋势仅仅在2016年开始变得更有冲击力。推特也已经开始了通过他们写的算法来瞄准特定用户的测试,凭借推特“当你不在的时候”(WhileYou Were Away)或者“置顶”(Top Tweets)功能,我发现我自己会首先浏览完整个主页,然后才会去看机器人没有为我选出来的帖子。但是,这两者中的任何一个平台都能够决定他们将会呈现出来哪些信息而哪些不会,并且决定哪些信息出现在新闻流的置顶的位置而哪些压根就不出现,随着他们渐渐成为我们越来越重要的内容管理系统,并且脸书渴望控制网络、渗透进全球不同地区,想知道未来几年我们能够从社交媒体上听到什么和不能听到什么并不是过分的幻想。
新闻机构关心所有的这些现象,是因为我们需要依靠社交网络去确保我们的故事被看到,但是这些现象对于所有在这些平台上直接将新闻播报给观众新闻来源来说也同样重要——对普通人也一样。美国呼声最高的共和党参选人特朗普呼吁,将穆斯林排除在美国的边界之外,他的声音能够被听到而你的却不能,这意味着什么呢?这种现象又会演化成什么呢?它会影响选举吗?如果相反,被脸书删除的是呼吁穆斯林应该被允许进入这个国家的声音,事情又会如何演变?同时,推特正在逐渐勇敢地进入一个新世界,通过算法给每位用户定制新闻。这就好比在一棵树上,推特团队正在尝试着每一根树枝是否能支撑住自己,然后再小心翼翼地向前攀爬——毕竟,很多用户(和很多记者)都认为推特上的“冰桶挑战”可能预示着它的消亡。但是看看脸书:它的“冰桶挑战”报道却完全没有阻碍增长。
为了打破纪录,我相信它将会转型。在这些项目发布以后,我将会把它发布到我脸书和推特的账号上。谁知道哪些人会看到它,而哪些人又看不到呢。
——————————
社交媒体需承担编辑责任——核实信息

作者:迭尔加-考尔(DHEERJAKAUR),theSkimm公司产品总监
2015年可谓各类新闻机构争相尝试新型新闻服务之年,诸如脸书网的即时新闻、苹果公司新闻服务、阅后即焚(Snapchat)的“现场播报”和“发现”功能、推特“时刻”等服务不断涌现;但与此同时,对那些力图维持新闻提供者地位的传统机构而言,这也是可怕的一年。如今,移动端用户习惯于在一些核心应用上花费大量时间,于是脸书网、阅后即焚等平台开始在提供新闻方面凸显优势,使这类专为用户定制的应用内阅读体验不断流行起来。
步入2016年之际,绝大多数媒体公司正在谨慎地就各种类似方案开发试验,并不断试水。但如果我们放眼这个喧嚣的大选之年,就会发现下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便是此类平台将扮演怎样的编辑角色。
在这一方面,阅后即焚可谓一路领先。该应用正在打造一个致力于整理用户上传视频的编辑团队,并为视频内容添加补充信息。在加州圣伯纳迪诺枪击案发生时,他们便通过阅后即焚的“现场播报”功能进行了第一次突发事件报道。此外,该软件对2016的大选活动也有常规系列报道。有趣的是,其新闻阅读平台“发现”至今依旧像一个单独运作的沙箱*,供各个签约的媒体公司展现自己的特色内容,但这也有一种显得过分营销品牌的意味。相比之下,“现场播报”则凭借众多用户原创内容让其全球时事报道显得更直观,也更引人注目。
推特在去年发布了“时刻”功能,以此对热门话题的推文、图片和视频进行整合。通过综合来自新闻机构和普通用户的内容,“时刻”以一种比阅后即焚更具整合性的方式为用户讲述新闻故事。苹果新闻近期也上线了“头条新闻”推送功能,对各大新闻机构发布的重要新闻进行整合。
脸书网却是所有平台中最让人捉摸不透的,它同时上线了“即时新闻”、“Notify”和“热门话题”三个功能。“即时新闻”仅是一个嵌入用户动态消息的新闻推送服务,“Notify”的内容由用户个性化定制生成,而“热门话题”是其中唯一具有整合性的功能。“即时新闻”背后的推送算法究竟如何优于普通的新闻链接推送尚不明确,同样,从总体上看,这三个功能是如何凸显整合性的,也没有清晰的答案。
尽管这些行业巨头们有各自的一套新闻整合模式,但在步入2016年之际,它们和其它任何新闻机构一样,都面临着各种挑战。对这些机构而言,与极大权力一同到来的,还有核实信息的责任,它们要通过提供多元内容以确保用户的知情权、在全球和地方层面均做好内容报道,雇佣并打造一个随时准备做出艰难抉择的编辑团队。同时,它们也要与互相竞争的公司保持良好关系。
————————
更接地气的社交平台:与地方媒体合作将是双赢战略

作者:约翰-克拉克(John Clark),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瑞茜茜新闻工作室的执行主任
“与社交平台的交易将会迫使媒介公司多想想他们在当地应该如何创造收益而不是只考虑自己目前所处的位置以及出版现状。”
 针对社交平台的兴起有不少说法,但归总而言,这些讨论都避不开一个假定,那就是社交平台对地方媒体没有兴趣。对此我并不赞同。我认为,2016年将是社交平台逐渐向地方新闻靠拢的一年。
最近,随着成群的地方媒体开始寻求与社交平台的合作,社交平台向地方的转型也将拉开序幕。对社交平台而言,这不仅会为他们赢得更多的社会关注,现有的地位将得到进一步提升,而且也会使他们获得更为便利的渠道,将信息传达至范围更广、需求更为聚合的受众群体。对于社交平台与地方媒体来说,这显然将会是一次双赢的合作。
在此之前,社交平台的目标受众定位在较为宏观的全国层面。原因非常明显:通过对受众模型的具体化操作,他们已经证实,通过与少数的“实体”交流,实现大众传播完全可行。对于社交平台而言,下一个符合逻辑的步骤便是寻找并依靠在各个地方、包括缝隙市场广泛分布的网络。我们已看到,在今年秋季,Facebook已与Hearst和Gannett签约合作。从接下来Facebook打算与数字化创业公司Billy Penn签约的意愿来看,社交平台不仅愿意尝试与地方媒体进行合作,而且将继续变得更接地气。
从某种程度上说,地方媒体必须与社交平台合作,获知受众的地理位置,以便为他们提供服务。但是,对何一家媒介公司来说,与社交平台进行合作其实都是一项复杂的命题,因为这暗示着媒介公司要逐渐放弃自己对信息流通渠道的控制权——可这早就不是一个秘密。
其实,合作对地方媒体也是一桩好生意。他们能够自己生产内容,更好地为当地社区服务,不再需要为抢夺有限的信息资源,在满是对手的数字空间内继续顽强拼杀。另外在新的合作环境下,要是生产出来的内容足够精彩,至于是通过什么样的平台发布,其实并不重要。此外,传媒机构新的获益渠道也值得一提:他们不仅通过出售广告获得100%的收益,而且还能从社交平台的服务收益中获得70%的提成。
的确,上述分析其实都指向一个相同的结论,那就是社交平台仍很受到合作伙伴的青睐。但是,只要这些社交平台继续走细分市场的道路,不生产本地化的信息,预期的良性变化就无法实现。
与社交平台的交易将会迫使传媒机构做出更多的考量,他们应当考虑应该如何在当地创造收益,而不是只考虑自己目前所处的位置以及出版现状。
今后,地方媒体将会携手共进,社交平台也会更为积极地与之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
【2015年岁末,清华大学爱泼斯坦对外传播研究中心联合美国哈佛大学尼曼新闻实验室(Nieman Journalism Lab)约请世界各地的新闻学院院长、知名教授和媒体一线人士对2016年全球新闻传播的新趋势发表了看法。我们对访谈记录进行了整理,编译成中文以飨读者。】

                                                                                     

联系方式:0515- 83271735  13182189808
QQ:398089779  




认准华文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 1、推荐正刊 职称评审可用

    华文期刊网所有推荐刊物均为正刊,绝不推荐假刊、增刊、副刊。所有刊物均可用于职称评审!
  • 2、最快当天审稿 快则30天出刊

    华文期刊网合作杂志社多,内部绿色通道帮您快速发表(部分刊物可加急)!
  • 3、十余年服务客户遍及全国各地

    华文期刊网专业从事论文发表服务十余年年,十余年服务客户遍及全国各地
  • 4、发表不成功 全额退款

    华文期刊网的期刊成功录用率高,对于核心期刊的审稿严格,若未能发表,全额退款!
·
Copyright © 2012 盐城雅士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备案号:苏ICP备15013099号-1
实力代理杂志社征稿、杂志投稿、省级期刊、国家级期刊、核心期刊、学术论文发表 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收录。咨询热线:13182189808、咨询QQ:398089779
【免责声明】本公司全力支持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实施的“极限化违禁词”相关规定,且已竭力规避使用相关“违禁词”(如最佳、顶级)等极限化词汇。兹郑重说明:公司网站页面的绝对化用词与功能性用词在此声明前全部失效。以上均不作为赔付理由。已存在的不明显区域我们会逐步排查完善修改,我公司不接受并且不妥协以任何形式的打假名义进行的网络欺诈,希望各位消费者理解。
【法律声明】 根据《广告法》和工商部门指示,特别提醒:网站标题纯属运营和技术引流需要而设,并非功效效果宣传,请勿断章取义。
  网站地图 | sitemap.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