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余年职称评审 职称论文发表经验- 华文期刊网- 客服热线13182189808, QQ398089779
目前的大学职称评审是以科研为导向的,即以发表的论文、出版的专著、获批的项目为核心的,其他方面都是参考条件,不是硬杠杠,包括教学。
作为大学教师,教学应该是评职称的第一权重,最起码要与科研平起平坐。但各个大学的职称评审条件中,教学是很模糊的,就课时数有具体的要求,即只要上够多少节课,就可以参加不同层次的职称评审。如果某老师的科研成果超级牛,甚至课时也可以忽略不计。
众所周知,现代大学主要有三大功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工作;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职能,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服务社会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功能的延伸。这三者之间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不可分割。
大学的三大功能,如果按照排序的话,人才培养应该是第一位的。科学研究也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只有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科学研究才会后继有人,服务社会的功能才可以有效实现。所以,人才培养怎么提都不为过,放到多高的位置都是应该的。
人才培养放在大学里,就是教学工作。大学人常说,教学科研要并重。为什么呢?只有教学,没有科研,培养不出高质量的人才。只有科研,没有教学,那大学就是一个研究所了。道理都懂,但落到实处,就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这就是以科研为导向的大学职称评审。这个制度带来的是什么呢?大学成了一个研究所,从校长书记到普通老师,争先恐后跑项目做科研。因为只有这个东西才能对评职称有用,其他的都是浮云。如果大家是老老实实做学问也好,但事实是什么呢?
跑项目之前大家挑灯夜战,把项目申报书做的天衣无缝完美无缺,评审专家挑不出任何毛病,全票通过皆大欢喜。一旦项目拿到手后,大家又是怎么做的呢?敷衍了事虚应故事虎头蛇尾草草结项。真正坐下来好好研究的,凤毛麟角。发几篇狗屁论文,凑成一本专著,或者写几个调研报告,开个专家论证会,还有可能获得优秀呢。
为什么要这么着急结项?因为不结项就很难再申请啊。申请新的项目时,又是挑灯夜战做出很漂亮的项目申请书,项目到手后万事大吉。项目做的究竟怎样,成果出了多少,又有多少成果是有价值的,没有几个人关心。大家关心的就是申请到了什么项目,手里有几个项目。
笔者不反对大学重视科研,毕竟学术研究是大学的安身立命之本。没有较高的学术研究成果很难成为一流大学,更不要说世界顶尖了。但是,学术发展是有自身规律的,一方面需要学者坐冷板凳,耐得住寂寞,沉潜下去;另一方面,学术需要积累,有时这个过程可能还很长,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三年五年的事情,很可能需要十年磨一剑。
可是我们的科研是什么样的呢?一年几篇论文,两年一本专著,三年项目完成了。这么快的研究成果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吗?经不住时间的考验,那只能是垃圾成果。制造垃圾成果能有助于人才培养吗?但没有人关心这个,没有关心垃圾成果对学生成长的毒害。
再者,大学老师的首要责任应该是教学,其次才是科研。笔者不否认科研有利于教学,但教学不应该片面理解为就是向学生传授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这只是教书育人中的“教书”。还有育人呢?育人就不仅仅是科研成果育人了,老师的人格魅力、为人风范、待人接物、温文尔雅,尤其是心灵的对话。这些对人才培养可能更有效作用更大。老师与学生的一次促膝长谈,谁能说育人效果抵不上一篇C刊论文?
但正如某大学社科处一位负责人所言,教学的东西太虚,不好量化,所以就只能靠论文项目这些好量化的东西来评。这位负责人说的也没错,你说一个老师比另外一个老师教学水平高,确实不好评判。虽然有学生的教师授课满意度测评,但也不能说一个老师比另外一个老师教的好,因为满意度测评也是很主观的东西,不像发表的论文那样客观。
按理说,大学职称评审应该以教学为导向,但教学太虚了,很难量化,所以大学的职称评审都是科研为导向。科研导向的结果就是,老师变成科研工作者,大学变成科研项目研究所。但问题是,我们的学生该怎么培养?谁去培养?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著名学者、华中师范大学原校长章开沅2009年就曾大声疾呼,大学要废除量化评审制度,回归育人本位。但如果以科研为导向的职称评审不改,大学就很难回归育人本位。(孤烟直 长江教育研究院研究员)
联系方式:0515- 83271735 13182189808
QQ:398089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