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余年职称评审 职称论文发表经验- 华文期刊网- 客服热线13182189808, QQ398089779
原标题:来论 比论文抄袭更严重的是把关“节节失守”
“比学位论文抄袭更严重的是一系列环节的失守,让‘问题论文’逐步‘过关’。”
杨朝清(教师)
近日,“山东大学一硕士论文疑似大面积抄袭”一事闹得沸沸扬扬,个别学术不端行为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该事件余温尚存,1月29日,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的一位研究生的硕士论文作品被曝从标题到参考文献清单几乎一字不差。(1月31日 《华西都市报》)
近年来,论文抄袭不时进入公众视线。抄袭的背后,既有学生诚信意识和学术道德缺失的因素,也和论文开题、导师指导、论文查重、论文答辩等一系列的“价值失落”密不可分。“问题论文”是一面镜子,观照出部分高校在学术规范乃至人才培养上的短板与不足。
许多高校都会进行开题答辩,由研究生向导师组阐述学位论文的研究主题、研究假设、结构框架和主体思路并回答导师组的提问。作为第一道把关程序,开题报告一旦流于形式,论文才会有“野蛮生长”的空间。
指导老师作为学生学位论文的“把关人”,不仅要在论文答辩时履行评委的职责,也要在学生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扮演教练的角色。只不过,在现实生活中, “导师很忙”,当学位论文成为学生的“自说自话”,其质量难免会缺乏保障。
作为最后的“把关”环节,论文答辩本可以让“问题论文”上演“现形记”;让人痛心的是,论文答辩环节依然“放行”,让“问题论文”顺利通过答辩并让学生取得了硕士学位。
在“严进宽出”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位论文的质量参差不齐。价值追求的迷失,让一些大学生采取“东拼西凑”的方式来应付学位论文的写作,当轻微的失范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规训与惩罚,就有可能演变为重度失范行为。因此,比学位论文抄袭更严重的是一系列环节的失守,让“问题论文”逐步“过关”。
而避免“问题论文”的再次产生,从微观层面上讲,要让论文开题、导师指导、论文查重、论文答辩的制度设计发挥应有的效力;从宏观层面上,要优化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考评机制与激励制度,为研究生“强筋壮骨”。
联系方式:0515- 83271735 13182189808
QQ:398089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