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余年职称评审 职称论文发表经验- 华文期刊网- 客服热线13182189808, QQ398089779
荣誉课程/学院的教育质量有多硬?这是衡量它们的另一个核心指标。
其实,许多荣誉课程/学院,设在非常有声望的州立大学中,如弗吉尼亚大学、密歇根大学等等。这些大学,在师资上完全有与常春藤抗衡的实力,只是规模太大、学生太多。一旦把资源集中在小规模的荣誉课程/学院上,规模大、学生多的劣势就立即消失。这也是荣誉课程/学院敢跟常春藤叫板的原因。
有了这个底气,这些荣誉课程/学院就一反州立大学几百人大班上课的模式,从低年级就开设大量的小型讨论班,和常春藤相差无几。更重要的是,许多荣誉课程/学院要求毕业论文,一般叫“荣誉论文”。毕业论文,过去在本科教育中很常见,然而,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毕业论文却到了濒临绝种的境地,哪怕在常春藤,也并不那么常见。记得在耶鲁读书时,我有一年当助教,责任就是指导东亚研究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听教授说,如今很少专业要求毕业论文,这是新尝试,怕学生受不了,所以雇了我们这些研究生当助教监督。整个过程中,许多学生叫苦连天,拖拖拉拉,交上来的几页草稿一塌糊涂。这个项目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要求学生翻译一页的原始材料。当时有位学了3年中文,水平算相当不错的学生,翻译一篇中国媒体的新闻报道,一页纸的篇幅,仅仅翻对了一个句子。这水平,实在让我目瞪口呆。
后来教书,从耶鲁到了萨福克大学。两者的学术水平,按说是天上地下了。SAT考个2400的满分,八成还是挤不进耶鲁。但是考1400分,却可能进萨福克。怪不得,我在班上讲了半天古埃及、古希腊,许多学生依然找不到地中海在哪里。但是,我们小小的历史系,有个荣誉论文项目。合格的优秀学生,毕业那年要进行原创性的研究,至少写三四十页的论文,最后的答辩是面对历史系所有教授。我有幸指导过几位学生,其中一位论文质量很差,但外语功夫很硬,最终进了斯坦福研究院。那年的另外一个学生,则进了哈佛研究院。平均一年下来,我们这个小系也就二十个左右的学生毕业。这样的业绩,算相当不错了。凡是答辩通过者,即成为荣誉学生。我们系一学年的最后仪式,是所有教授和荣誉学生一起吃饭,可见大家对此是多么重视。
从这些经验中我得出一个结论:大学教育中有没有这个毕业论文,实在是天壤之别。即使在我们这种比较普通的学校,投入荣誉论文写作的学生中,不乏出类拔萃之士,许多真是不比当年在耶鲁辅导的学生差。当然,因为他们外语训练有限(美国教育普遍不重视外语,我们大学的外语甚至不是必修),在研究亚洲史时,很难运用原始材料,更谈不上什么原创性贡献了。但是,研究美国的,几乎每年都有些基于原始材料的优秀论文。比如,一位学生写了篇波士顿绿线地铁的历史,以小见大,把城市公共交通的复杂性探讨得淋漓尽致,算是绿线地铁的第一个历史性研究。另一位学生写独立战争前夜一位忠于英王的人物是如何捍卫自己的权利,指出人家所依据的,也是启蒙主义的“自由”理念,颇有些颠覆性的创意。类似的例子,实在不胜枚举。
这些研究,从确定选题、收集史料到研究写作,周期整整一年,得到几个教授的指导,最终是几十页的大工程,并且要面对那么多人进行答辩。许多学生说,这是他们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经历过的最大挑战。试想,如果你日后当律师,或者在咨询公司给企业制定战略规划,不都要从头开始收集资料、数据,然后进行系统分析,提炼出自己的看法和理念,最后写成报告,并反复讨论吗?在这方面要胜任,大学的毕业论文难道不是必需要求吗?
我所在的是名不见经传的大学,实力远不能和那些有名的州立大学比。我们的历史系,不过是有个“荣誉论文”,并非“荣誉课程”或“荣誉学院”。但是,一篇论文就改变了整个大学教育的性质,何况在实力强大的州立大学中更为系统的荣誉课程/学院呢?(作者为美国萨福克大学副教授)
联系方式:0515- 83271735 13182189808
QQ:398089779